生声不息
生声不息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荣幸宣布2017年9月8日至11月12日将推出年度展览暨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展览定名为“生声不息”。
塞莱斯特使用了整个场馆,在空间、物理和心理层面,给参观者以冲击,进而与建筑的流线型空间属性产生交流。感性与智性并举的公众,届时可以来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现场感受。
2015年,塞莱斯特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将法国馆巨大的拱形空间转换成一个幻觉的剧场,一个实验生态系统,通过声音、光线和移动来揭示大自然的不断变化,而参观者又可以在这块生机勃勃的绿洲中沉思和休憩。同一时期,塞莱斯特在巴黎东京宫举行个展“涨潮”,将东京宫一楼改造为一个巨型的湖泊,邀请参观者登上小舟,感受一切来源于此的视触听觉经验的变化。谈及本展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坦言:“2017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定位为“人与自然”,呼应近年来大众、特别是城市中产阶级关心的生态问题。塞莱斯特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图景,同时也强调了就作品和参观者而言,有效的控制和编排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何等重要。”
策展人说...
Sonsara(生声不息)是一个组合概念。Son是法语声音的意思,即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的听觉。Samsara,依业轮回,是表示生命流转循环的意思。它的词义包含了人类生前的过去以及死后的永生,每一现实生命,都是秉承过去生命继续而来。故此sonsara正是中文题目所试图表达的,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展览现场螺旋形场地的暗喻。
我和塞莱斯特一起构想的是一个集合了想象和沉思的项目,包含着对于人和自然的控制系统、对共生的反思。展览想要讨论的‘人类如何与后工业化的自然共存’与‘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个议题恰好构成了人与非人的非零和博弈的一体两面。不应该脱离人去单纯讨论非人的生命存在,去想象非人的命运与本体,否则,这才是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希望检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使观众的意识陷入那些不停地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编排的无穷魅力之中。展览是一出光线、雾气、岩石、黄沙、流水、飞鸟的戏剧,以多种方式呈现声音的活力。
我们共同认可艺术滋养和支持着公众与自然有效的联系,而且我们共同认可中国是一个对生态思考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并且在当下有积极和延续的欲望,也应该肩负起更多的全球化视野下对于生态的反思与动作。
我们邀请所有的参与者进入展览空间,我们将有可能共同捕捉声音的多样性、特殊性、连续性,在这个充满活力又孤单的星球上。
“自由的人很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认为,声音是“活生生”的,声音不是我们听到的结果,而是让我们听到了“倾听”本身。艺术和大众的区隔,不应该一味怪罪于大众,艺术家需要在自我表达和找到适当解决办法之间达成平衡,打消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淡漠氛围。
社会学家的母亲和园艺学家的父亲,在他作为艺术家成长道路上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音乐科班出身,也让他一方面被音乐所塑造,另一方面,也不断促进他当代艺术的创作道路上一路前行。“艺术家,”塞莱斯特说,“必须是自己的工具的发明者,必须自由地思考,超脱外界的规范和意识形态,向公众提出不同的可能性”。这样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塞莱斯特从一切限制中解放出来,跨越进入另一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