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讲座】上海制造
系列
嘉宾:焦达
时间:2019年8月3日 周六 14:3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多媒体互动室
上世纪50年代的上影厂美术片组迎来一大批创作骨干,并且特伟诚意邀请多位重量级艺术家加入,其中就有长期从事木偶戏和木偶教育的虞哲光——他从小就喜欢用泥巴捏成可爱的动物造型,还喜欢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1932年,正值青年的他对木偶的制作和表演展开了研究和学习,1950年创办了上海首个木偶剧社,当时19世纪早期木偶戏的涌入,也促使虞哲光热爱木偶艺术乃至一生都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他的加入让当时的美术片组如虎添翼,同时还带来两位高徒——尤磊、夏秉钧。在担任了几部木偶片的造型设计之后,虞哲光便开始自己做导演。从《东郭先生》至《崂山道士》,他开创了木偶片“少对白”的艺术特色,确立了木偶“唯恐不假,唯恐不怪”的艺术理念,在60年代初,技术革新运动时期,创造了新的美术片片种——折纸片,先后制作了《聪明的鸭子》和《小鸭呷呷》等在当时极受欢迎又颇具教育意义的经典影片。
首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剧照 1960年
当年摄影棚里同时进行工作的四个摄制组,图左为操纵摄影机的万超尘和导演虞哲光
早期位于今福州路汉密尔顿大楼的上影厂美术片组的办公室并不大,美术片拍摄都得在天通庵路(后来的上海电影技术厂)的摄影棚内进行。棚里拍摄条件十分简陋,空间阴暗潮湿,蚊虫叮咬是每个人习以为常的事。地面的泥地随时都要挖出水塘、小河用作外景拍摄。即便如此,创作人员对于美术片投入的热情丝毫不减。在那个风风火火、佳作频出的时代里,狭小的创作空间里常常伴随着多台机器的运作声,不同的创作组各自投入工作,为手中的片子倾注大量心血。
《孔雀公主》拍摄现场,导演靳夕(右)与木偶动作操纵者吕衡在设计该片某场景
在条件受限的年代里,美术片的制作难度是极高的。就木偶片而言,从剧本构思开始到完成一部短短10分钟的影片,少说需要四个月的制作时间。片中的道具、服装由组内人员亲自制作,并且在逐格拍摄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点一点地给木偶扳动作。从小随外公虞哲光进进出出美影厂,焦达和木偶片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在回忆木偶片拍摄时他谈到“扳动作真的很辛苦、很枯燥,我当年看着扳动作的同事做工作,中途都不免打瞌睡,等我醒来看到他们还在扳,这样的辛苦作业,现在大概已经很难有人能坚持了吧。”
木偶片《阿凡提》剧照
198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拍摄木偶电影《西岳奇童》,但影片只拍摄了上集,便由于厂里的生产规划调整等种种原因停拍。千呼万唤,22年后美影厂决定重拍完整版的《西岳奇童》,以弥补前作的遗憾。为了让影片和前作相通,剧组按原样制作了剧中的20多个出场人物以及相关置景,在题材、人物造型、拍摄手法以及音乐中的秦腔、板胡等元素上追求民族化,虽然完整版相对于84年老版,木偶控制的技术有所进步,但是昂贵的制作成本和稀缺的人才储备都是木偶片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2006年,胡兆洪导演的《西岳神童》完整版的上映几乎为木偶片胶片时代画上句点。
当年那个狭小拥挤的车间、光线昏暗、设备简陋,却是无数精神饱满、创作热情高涨的一代又一代创作人实现理想的梦工厂。木偶片自木偶戏发展而来,对于如今的孩子们而言已然远离了木偶戏带来的快乐,“木偶”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对象。在向UNIMA(国际木偶联盟)提交的入会申请书时,从小与木偶建立深厚情感的焦达写道“小时候每每看到外祖父伏案设计、写作木偶剧造型和剧本时,脑子里就会呈现出“杰佩托”的形象——《木偶奇遇记》里那位制作出匹诺曹的老匠人;耳濡目染,就在这样的艺术匠心的精神熏陶下长大,因为喜欢,心甘情愿地走进了这个梦幻世界……”。
自2016年启动的“上海制造:那些年的美术电影”项目,以中国经典美术片的创作背景、细节、国际交流等角度为切入点,邀请早期参与中国美术片创作者和亲历者分享上世纪创作高峰期台前幕后的工作故事和创作细节。在还原各种美学观念碰撞的现场重温中国美术片的发展史。活动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意在激活城市创造力,营造讨论和反思的场域,既完成一次集体记忆的追寻也同时为未来艺术家或创作者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本项目被评为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