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芬兰】创造力的追寻
系列
民生讲座
嘉宾:Tiina Laurila(芬)
联合主办:芬兰驻沪总领事馆、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20年11月6日(周五) 19:00-21: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一楼多媒体室
语言:英语(配现场翻译)
友情提醒
· 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需实名制预约参加;
· 请携带有效证件至美术馆排队入场;
· 请配合工作人员消毒及体温检测,并在前台登记信息;
· 全程须佩戴口罩,如有发热、咳嗽、气促等谢绝参加;
· 请提前15分钟签到。
2020年恰逢中芬建交70周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随物生心”是芬兰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与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在亚洲范围的首个个展。期间,美术馆携手芬兰驻沪总领事馆、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共同推出“聆听芬兰——中芬建交70周年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此次系列从一场展览出发,推出围绕当代芬兰的艺术、建筑、设计、教育、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等领域开展多场公教活动,为中芬对话当代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观众全方位感知芬兰的当代文化现状的同时也可透析展览艺术家成长环境的文化背景,启发对展览更多元的解读。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近似“乌托邦”的存在,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安定自在的气质。在这个“小国寡民”的去竞争化、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国度,近年来以“全球教育第一”和“现象教学”大热而引起世界关注,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芬兰的所有教育经费全部来自于税收,不存在出高价以获得高水平教育的私营教育市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其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全部公共开支的11%以上,投入到每个学生的费用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却名列前茅。放眼全球,芬兰的孩子作业最少,拥有很多空白时间来发呆、看闲书、玩电动、做运动……,这样的教育却培养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学生成绩全球落差最小”的中学生和高中生。而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除必修课程外,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甚至跨校自由选课,教育、技能训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被世界经济论坛多次评为全球最佳。
与大部分国家奉行的精英教育不同,芬兰教育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都以平等作为出发点。在其民族共识中,人是国家最重要的资产,国家为所有人在人生各阶段提供教育。不论在国家的哪个地方,学生们都无差别地有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可吃、有高水平的教科书可读、有素质优秀的教师、有相同的教学理念被完整地执行。在芬兰,只有10%的顶尖人才才能进入到教育行业。教师们拥有充分的教学自由,花足时间研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在快乐学习中掌握尽可能丰富的知识,“让孩子有时间当孩子,这样才能产生创造力”。在其奉行的“积极教育”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学生不擅长某个学科,老师依旧会鼓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帮助找到自信,它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有同情心、有毅力、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