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工作坊】捕捉西北风的劲头
系列
民生讲座
民生工作坊
嘉宾:邰立平、王惠芳
时间:7月14日 周六
讲座:14:00-16:00(人数不限),工作坊:16:00-17:00(报名前20位可参与制作)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二楼多媒体室
地址: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从塘子泾路口入)
狮子洞(左)求真经 (右)《西游记》凤翔小说戏剧年画 (清版复刻)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笔巨大遗产,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
耕读渔樵(明版复刻)
凤翔年画与其他产地相比,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区特色,风格粗犷、夸张,主题鲜明、造型简洁概括、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丰满匀称。凤翔年画的人物造型夸张而具有动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色彩运用建立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基础上,以原色为主,间色为辅,追求鲜明热烈,以达到彼此强调的作用。
凤翔木版年画一直以家庭作坊或稍大一些的画局的形式生产、销售。画局的技艺传承方式也是以家传为主,其中邰氏家族自明代开始至今,一直未曾中断凤翔木版年画的生产创作。画局一般在秋收之后生产,第二年清明节结束印刷。印画大约半年时间,其余时间用于刻版和准备原料。凤翔木版年画由古时候的门神画演变而来,并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发展,逐渐由手工绘制发展为木刻套印。早期的制作方式是用墨单色印刷,后来发展为在印出墨线后,人工用笔染上不同的颜色。
中国农耕社会瓦解始于19世纪末,木版年画也随之走向衰落。从1880年到1930年几十年间,年画从木版变为石印,再到20世纪末的胶印。当年画变成胶印,意味着木版年画进入终结期。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年画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凤翔年画亦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20世纪后半叶几近消亡。现在,西北五省木版年画基本都停止了,只有邰氏一家在坚持。
2006年5月20日,凤翔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邰立平作为凤翔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一人扛起了复兴凤翔木版年画的大任,使之在频临消亡之际重获新生,并发扬光大到海内外。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邰立平与父亲共同创作新画60多种,挖掘、整理、研究、复刻凤翔年画版400余种(套),使凤翔年画恢复到历史的较高水平。他所修复的的年画作品被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1952年11月生于陕西省凤翔县,六岁随祖父邰世勤、九岁随父亲邰怡(陕西省民间美术大师)学习家传500多年的凤翔木版年画技艺。1958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他和父亲共同创作新画60多种,挖掘、整理、研究、复刻凤翔年画版400余种(套),使凤翔年画恢复到历史的较高水平。
2005年邰立平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创作研究员”;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中国文联和民协共同授予“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2012年被文化部和国家非遗中心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8年5月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为“文化顾问”。
编撰、印制完成了《凤翔木版年画选》,此集由张仃教授题写书名、中央美院薄松年教授作序,迄今已出版了第一、二卷,共收录年画作品168幅,被国内艺术界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宝典级画册”。